翡翠什么时候到中国?
公元679年,唐高宗李治任命裴行俭为送粮使,率领10万唐军,从山西出发,护送400吨粮食到长安城(今西安)。 途经突厥汗国辖境之时,突厥首领启民可汗为了结交唐朝这位拥有十万大军的皇帝,将一块翠绿色的玉石赠送给裴行俭。这块美玉呈淡淡的草青色,质感细腻温润,色泽清新淡雅,犹如春光下的翠绿青草。裴行俭十分喜爱,便将其带回了长安。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翡翠”这个名字。
由于当时中原地区很少见到这种绿色宝石,因此人们认为这是来自西方的奇异珍宝。 后来,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凉伎》中描绘了当时的景象:“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的“夜光杯”就是利用月光石制作而成的一种酒杯。唐代王涯撰写的《侍宴》一诗中也记载着:“琥珀酒器珊瑚鞭,玻璃屏风水晶帘。”其中的“琥珀酒器”就是指用琥珀制成的酒杯。
实际上,我国古籍中最早提到“翡”和“翡色”的是明代徐焕龙的《宋书·符瑞志》,书中描述了一种叫作“翡展”的鸟,其羽毛颜色像凤凰一样鲜艳。而“凤”字又通假“佛”,于是这种鸟就被称作“翡展佛”。此后,“翡”“翡色”才逐渐多见起来。 在民间传说中,“翡”还是一位美丽善良、纯洁无暇的女子。相传在西汉时期,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翡,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有一位老人看到她孤苦伶仃,便将她收养。后来,翡嫁给了同郡的王吉,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却幸福温暖。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不久之后王吉就去世了。悲痛欲绝的翡想要追随丈夫而去,但被家人死死拉住。绝望之中,她选择了吞金自杀。当人们找到她的时候,发现她的皮肤已经变成了青紫色;而当众人抢天呼地之际,她已经气绝身亡。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编出了越调《翡翠拜月》,广为流传。
世界上不少国家均有产出硬玉,产出国主要有缅甸、日本、美国、加拿大、危地马拉等,翡翠主要产自缅甸。翡翠在世界上有英国、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泰国、斯里兰卡、香港以及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人喜欢佩戴使用和收藏。
翡翠传入中国内地的准确时间现在仍然无法考证,一般认为,时间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缅甸与云南省接壤,过去两国国境不甚严格。滇省永昌(今云南省保山市)、腾越(今云南省腾冲市。旧时永昌、腾越为云南产玉石之地)等府距缅甸国的玉石产源很近,当时两国商人通过边关进行玉石及其它货物的流通和交易。随着缅甸玉被腾越商人大量购进,当地玉石加工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清乾隆年间腾越的玉石加工出现了空前繁盛,加工出来的成品、半成品玉器通过马帮运销。腾越玉商们将马帮分成“四道起运”。即一道出永昌府,到大理、丽江等地;一道入四川,远至北京、东北等地;一道由大理、丽江入西藏,远至青海、新疆等地;一道往永昌府和顺州(今曲石乡),南下江外(今缅甸)。
当时缅甸的翡翠在云南并未形成商品,只有少量进入宫廷,大多还混杂在各种硬玉、玛瑙、琥珀、珊瑚之中,并没有成为统称为“玉”。而清朝宫廷,当时也只把来自缅甸的玉料作为翡翠石进贡,其玉雕品种也未单独作为玉品。直到道光末年,云南腾越玉商从产玉源头获悉缅甸玉材质优越,遂聘请玉匠解玉,玉匠解出的玉色美、水头足的翡翠让腾越玉商大为吃惊,惊叹缅甸产玉之佳,认为前些年进献朝廷的玉料不如近产玉料,又听玉石贩子说产玉之地有如一条大江,便取“翠江奇宝”之说,取名“翡翠”。
19世纪中叶随着滇缅玉石贸易兴隆,使翡翠在内地成为商品,并被冠以“翡翠”这一美称,翡翠传入中国内地,开始还局限于宫廷及贵族、商人等上层社会,后来随时代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许多玉商到缅甸开采翡翠矿,甚至携带玉匠就地解玉制玉,大量翡翠玉器从云南传内,翡翠始传于世并日渐为各地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