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种嫩做什么好?
“种”是一个直观的印象,它主要取决于光的散射作用和晶体结构。种嫩的品种往往光效不足,呈现朦胧、模糊之美,给人“水头不足”的感觉;而种老则光线充分,折射率大,看起来就特别“亮”,给人一种“水头足”的通透感。 实际上,“种”跟“水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有些东西“水头很足”,但我们绝不认为它是“老种”(比如玻璃种),反之亦然。因为“水头”是指光线在空间中的漫反射作用,而“种”指的是光线在晶粒中的透射效应——二者根本没有直接关系。 但很多人会把这两者混淆起来,以至于用“水头足不足”来评判“种”的新老,这是不正确的。 那么,“种嫩”到底做错了什么,才导致自己看起来“水头不足”呢?
一、“种嫩”做坏了的光学效应是雾里看花。 因为晶体结构关系,光线无法穿透“种嫩”的翡翠,一部分被反射回来,另一部分则形成漫反射,使得“种嫩”的翡翠看起来比较模糊,就像雾里看花儿似的,这种视觉上的模糊感就是所谓的“水头不足”。二、“种嫩”做坏的质感是毛毛糙糙。 “种粗”或“种嫩”都会影响翡翠表面的抛光效果。如果是“种粗”的话,表面会坑洼不平,导致光泽度差强人意。而“种嫩”的情况就比较麻烦,由于晶体结构的亲水性,表面往往会残留很多微小的缝隙,这些缝隙能够卡住抛光粉,从而造成二次抛光的效果。不过,尽管这些小缝隙能卡住抛光粉,但它毕竟是未充填完全的微观空洞,所以很容易因受力而开裂,一旦产生裂纹,则会露出里面翠绿的晶体,这时候如果光源足够,还会形成绚丽多彩的干涉色。虽然看上去很有灵气,但显然这不是我们想象中完美的光学反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