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种水分类多少毫米?
学来干吗用的,买个小冰种戒指自己玩玩呗~ 种就是翡翠的透明度,影响透明度的因素有很多,如水头、肉质、切工等等。其中,水头又称为“亮度”,是客观评价其透明度的一个指标;而肉质则是由内外部因素影响所导致的。 那什么是水头呢?简单说来,水头就是光线在翡翠中穿透的距离。这个距离一般是用毫米来计算的,例如我们常说“这串珠子108颗,每颗7mm”中的7mm就表示珠子的水头长度为7mm。
目前市场上对于水头的描述比较笼统,“水头短”、“水头足”等词常常被用来评估翡翠。其实,如果将一颗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天然翡翠放在太阳光下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它并不是完全通透的,而是有透不过来的部分(或浓淡不均),这就是由于翡翠的质地不同造成的。 一般来说,我们将翡翠的质地分为五个档次,即:玻璃地、透明地、蛋清地、糯化地、豆渣地。它们对应的透明度也各有高低。
以玻璃地和透明的界限为例,它们的区别在于:虽然都清澈透明,但前者仿佛是刚刚从矿床上挖出来的,还留着粗糙的原汁原味,后者则像是抛光完美的玻璃珠,干净而明亮。 当然,在实际的鉴定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将两颗不同的翡翠进行直接对比,判断它的水头。
就需要引入“比例”的概念。例如,当观察到一半是玻璃地,另一半是半透明时,我们就要考虑整体的比例是否均衡,如果总体来看还是一半一半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这块玉石属于玻璃地的范畴了。
通常,翡翠行家口中的“水头”,就是指透明度,透明度是由于光的透射作用而形成的,我们从透明度的原理来解释一些有关“水”的问题。
翡翠中光的透射长度为10~15mm,也就是一般透明翡翠的,最大厚度;而所谓的半透明,透光长度在5mm左右;接近于微透明或不透明的翡翠,在1mm或小于1mm。按照这个透光的长度来给翡翠“水头”分级,一般分为:玻璃光、油青光、祖母绿光、紫罗兰光、芙蓉光、紫牙乌、干白等等;从玻璃光到干白透明度依次降低。
玻璃光:即一般所说的玻璃种,“水头”最足,透明度最好,光的透射长度大于15mm。市场上真正的玻璃种很少,常看到的“玻璃种”多是仿品。
油青光:透明度好于玻璃种,光的透射长度为15~10mm。多为浅绿至灰绿色,底色和玻璃种相近,水头不及玻璃种,透明度好于祖母绿。“油青种”也是常见的翡翠品种。
祖母绿光,即“水”稍低于油青种的翡翠,常简称“祖母绿”。“水”的感觉略发“干”,“底”灰白至灰绿色,透光长度在10~7mm。常为冰裂纹状或颗粒感稍明显,俗称“起沙”。“祖母绿”绿色为中等至深翠绿色。常见品种。
紫罗兰光,“水”不及祖母绿种的翡翠,常简称“紫罗兰”。以紫色为主且常有绿色分布,底色灰白至灰绿,透光长度7~5mm。常见品种。
芙蓉光,透明度略低于紫罗兰的翡翠,常见芙蓉或白地起“粉红”或“翡”等。常见品种。
紫牙乌、干白,常为不透明或微透明,呈乌、白色。透光长度1mm以下。常作为配环、配件或雕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