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中国起源多少年?

夏侯懿夏侯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关于“陶瓷”的定义,目前尚没有特别统一或者权威的说法。比较公认的是中国历史上(汉唐之后)的“陶瓷”,主要是指由瓷石、高岭土等原料,经过煅烧形成的陶瓷制品,包括日用器皿、建筑构件、艺术雕塑、工艺品等等,而凡是用陶土(包含高岭土)或瓷土制成的器具都属于这一范畴。 在汉代或者汉代之前,能够烧制出这种“陶瓷”的技术,已经在中原一带出现,并且传播到辽东和山东地区。但是,由于文献资料缺乏,我们已难得知这项技术的具体来源和时间了。

在考古发掘中,以东汉时期(25—220)汝窑遗址为代表,我们可以找到“陶瓷”这种工艺出现的确切证据;而在同时期的墓葬中,我们也能看到大量陶制、瓷制的随葬品。东汉时期的“陶瓷”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生产工艺,并且拥有一定的对外贸易能力——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我们也能发现产自中国的陶瓷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陶器和瓷器已经远销东南亚各国,而在北方,白瓷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产品。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制瓷技艺也在中原地带生根发芽,对后世陶瓷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唐代,白瓷已经成为宫中的专用瓷器,并且通过远洋运输到了波斯。与此同时,唐三彩也开始盛行起来,这种以白、黄、绿三色为主调的釉下彩瓷器,代表了唐朝人在陶瓷着色工艺上的卓越成就。 三彩釉下的多彩世界,一直延续至宋代。宋人承袭了晚唐五代的陶瓷烧制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提高,于是出现了影青、粉青、梅子青等名贵品种,此外吉州窑、磁州窑等其他民窑体系,也在这时逐步建立并发展壮大。

宋代是中古时期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从这时起,“陶瓷”开始大量生产并走出国门,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元明清三代的“陶瓷”,虽然在工艺技术上有所继承,但总体来看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的“陶瓷”已经具有了工业生产的性质,产量的巨大与销售范围的广阔,都是唐宋时期难以比拟的。不过,此时中国传统的彩色釉下彩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纯色釉外彩。

直到晚清民国,这种色彩单调的陶瓷器仍然是中国出口创汇的主要商品之一。而另一方面,一些文人雅士出于怀古之情,又开始推崇起宋元时期的审美,于是文人文人画中的“陶瓷”也开始盛行起来。

那涵慧那涵慧优质答主

有8000年的制陶历史。中国先民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掌握制陶技术,从距今约8000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时期的红褐色陶器到夏商周的灰陶,西周原始瓷器,春秋战国时期黑陶、釉陶,东汉晚期出现青瓷,南北朝出现白釉瓷,到唐代南青北白等名窑的兴起,五代的秘色瓷再到宋代的定、汝、哥、官、钧五大名窑以及各地区名窑的兴起,都体现着中国陶瓷高超的水平。

制陶工艺

陶器制作工艺经过了泥条盘筑法、泥片成型法、快轮成型法等几个阶段。最原始的是泥条盘筑法,即制作时先将泥揉均匀,然后搓成一定直径的圆柱形泥条,再在平整的场地上盘筑成陶器的内壁,内壁筑好以后,再用拍打法使器壁加厚、坚实,接下来再用软绳切割、修整,最后晒干、焙烧而成。这一制作技术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出现,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河北武安磁山文化等就都采用此种方法。泥片成型法较泥条盘筑法更为先进,它主要是采取在陶器底部粘上一圈垫饼或垫圈,将泥片直接粘在垫圈上进行盘筑,再层层粘叠、拍打。此技术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出现。轮制(有慢轮、快轮之分)制陶技术更为先进,它是以轱辘为盘筑依托进行的制作工艺,不仅制作的器物规整,而且制作便捷,这一技术始于北辛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大汶口晚期才初具规模,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尤为流行,商周时期才广为使用,而且由慢轮发展到快轮技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