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代表中国的什么?
“青如天,明如水,薄如纸,声音如磬”这是宋代诗人对汝窑瓷器造型与品质的诗赞。 自北宋徽宗皇帝开始,汝窑就以“青莹可爱”“易碎不易断”的造型和温润如玉的釉面质量受到推崇。 北宋晚期,宋室宫廷用茶有一定制度,据传徽宗皇帝比较喜欢喝熟饼茶(炒茶的成品),为此还专门设置了一名茶司,负责制作供宫廷使用的茶器。
由于汝窑烧制的瓷器质感柔润、色泽淡雅怡人且易于清洗,很受宫廷赏识,因此成为御用茶器。 后来随着宋室的南迁,汝窑也一度衰落。不过到了元朝时又有所恢复,还烧制出了类似于枢府款的官窑瓷器,但已经不是北宋时期的面貌了。
明洪武初年,在汝州附近设置了同知府一样的直隶州,专门管理汝州一处,从此被称为“汝州陶官”;洪武三年,朝廷又在原旧城东北十里有新筑一座城池,专烧官窑,称“洪山窑”或“红山窑”,所出瓷器称为“洪山瓷”。
这些瓷器的特征是胎体较厚,器形厚重并且多棱角,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和绣花,但已不再使用朱砂着色,而是转用天然矿物质颜料。 这样的风格一直延续到明永乐年间。
后来景德镇成为御窑厂以后,洪山窑也逐渐荒废。不过直到明朝中后期,这种在胎釉上下功夫的作风还在影响周围的民窑生产,像所谓“毛口瓷”(因器皿口沿露出白色胎体而得名)就很有当地特色。 清朝乾隆时期,河南巡抚宋荦有一次向帝献宝,所献之物中就有两只汝窑花觚(gū),据说这是他从家乡宁夏携带而来,由此可见汝窑花觚在清初期仍然有其价值。
现在,汝窑的花瓶、碟子等小件器物保存较多,但是像大件的缸、罐就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