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什么钱最值钱?

占逸恒占逸恒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现代中国的钱,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其中纸币又分为纸钞和纸汇,纸钞就是印刷的钞票,而我们平时用的现金,也就是纸钞和硬币;而纸汇是银行间资金往来使用的汇票,和我们平时没有任何关系,这里就不介绍了。 那么,现代中国最贵的钱是什么?答案无疑是人民币钞王——1953年伍佰圆民族英雄岳飞。

1953年版人民币一共有六种面额: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及壹角;其中一个特征是可以看到正面下方印着“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另一个则是这六种票券的号码都是连续的(如果某张人民币的号码不连续,那就说明这张人民币是伪钞)。 而我们人民币的发行历程是这样的:

1948年12月,发行人民革命战争胜利纪念章,作为奖励给人民解放战争中有功人员的奖品。

1949年10月1日,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印发纪念钞,印有毛泽东主席画像,由北京、天津两家印制厂分别印制,共印了十万套。但是,因为当时处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手上也没有什么钱,所以这套货币并没有流通开来,大部分都封存了起来。

到了1955年,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此时便需要一套新的货币来适应这种体制。于是,在保留1949版人民币的基础上,推出了第二套人民币,并且于1956年开始发行,而其中的三元币(1953年发行)由于正面图案与我国古代文物古迹的兵马俑相似,且被称之为“窑洞”币,因为其票面价值相对较高,因此受到很多人喜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货币制度也进行相应的改革,尤其是2005年和2019年两次对第五套人民币进行改版,使得防伪技术和票面质感都有很大的提升。 现在,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应该就是第五套人民币了,而这其中面值最大的是百元钞,也就是2019版的人民币,也就是刚刚发行的新版人民币。

荆弈茹荆弈茹优质答主

当然是身份证了。“钱”字,上从“金”,下从“戋”,“戋”义为“小”,“金”指“黄金”,“金戋”表示价值不菲的小金。钱,在远古时代,是黄金的计量单位。作为“钱币”的“钱”是后起义,源于黄金货币的泛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周代时流通的“钱”已经不是黄金而是青铜铸币。先秦时代,铸币各有异名,钱、布、刀、龟、贝均有流通使用。秦代实现统一铸币制度,统一使用“半两”钱。此后“钱”专指用作货币的金属铸币。

古代的中国人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使用钱币,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中,就已经出现了交换行为,比如,某人有多余的某物,他和别人需要该物进行交换,来满足各自的需要。这样的交换,完全是依据双方需求的迫切程度来进行的,因此,这还不能称为“交易”和“商品”,这样的交换物,当然也就不是“钱币”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人们逐渐开始以物易物,比如,一头猪换六只羊,这是早期交易的雏形,虽然还是以物品交换物品,但已经有交易的性质了。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开始有了对物品价值大小的认识,并且开始出现一种“媒介物品”,这种物品不是直接作为物品本身进行交易,而是一种价值符号,比方说,一头猪可以换六只羊,也可以换两个玉器。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这种可以和其它物品交换的“媒介物品”主要有两个种类,一种是兽骨,另一种便是龟甲。在夏代早期,以兽骨和龟甲进行交换成为主要的交易方式,这两种物品都是人们不经常使用,很难得到的物品,因此,被当作了“钱”,成为当时“价值”的尺度。

夏代中期,随着绿松石、孔雀石、青金石等美丽石头的大量发现,这些矿产的矿渣和小块碎石出现在人们眼中,人们发现这些“小金块”很是漂亮,于是开始在交易中使用这些“小金块”进行交易,夏朝晚期,这种“小金块”,在中原地区,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货币”性质的东西。

商周时代,交易非常普遍地存在,因此对于更加适于携带的“小金块”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人们开始把挖来的金石,砸成小块用作交易,甚至有的工匠,还制作出模子,将“小金块”做成有固定形状的东西,而“小金块”中使用量最大的便是黄金制的“钱”。这种由小金块制成的“钱”,在商周各代流通时间较长,因此,人们逐渐对“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认为“钱”可以带来财富,于是把“钱”的形像铸在青铜器上。在商周文化里,钱的图案随处可见,人们把“钱”看作吉祥物。

进入春秋战国后,各国之间互相攻伐,对军工的需求非常迫切,能够用于制造钱币的金属被大量用于制作兵器和其它物品,导致“钱”这样的金属铸币奇缺,使得原来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龟甲、贝壳、铜质农具、布成为代替金属铸币的货币。

到了战国后期,列国争霸、群雄逐鹿,战争更加激烈,各国都迫切需要大量军费,需要扩大本国货币的发行量,因此,各国都争相将“钱”作为标准货币发行。在各的所发行的货币中,秦国的“半两”钱质量最好,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后,开始了铸币的规范化。

秦代“半两”钱是秦代铜钱的统一称谓,“半两”是汉字,是标明这种钱币的重量的,“半两”钱是古代文字钱和金属铸币的开端,是我国古代钱币的标准“模子”。“半两”钱的正式称呼是“荚钱”,因为“半两”钱的外型与植物“荚”的子粒形像而得名。

在汉代和三国晋代,“半两”钱仍被延用,后改为“五铢”钱,魏、蜀、吴各自铸有“五铢”,“五铢”的文字为汉隶体和小篆体。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所铸钱币文字开始由“五铢”简化为“铢”,以节省铸币时间、减少铸币文字的繁琐。到了隋朝,“五铢”又成为统一币制,进入唐朝后,“开元通宝”又成为统一货币形式,在唐朝,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