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中国青铜器?
谢邀 首先,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如何评价一件文物。评价一件文物,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一是看其在文化上的价值,二是看其制作工艺的精湛程度。 何尊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件器物反映了西周早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确立。西周的统治者完善了分封制度,实行“封邦建国”的政体。通过封邦建国,西周在形式上统一了各地部落,形成了“天子统天下”的局面。而这件器物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局面。
何尊内壁铸有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西周初年一场重要的祭祀活动和周王赐予贵族何臣爵位、土地的事。其中多次出现了“伯(爵)”这个词。这个伯指的是康叔(子姓,名封)。康叔是周武王的弟弟,曾被封于康地(今河南禹州西北),故名封。他死后,被谥为康伯。他的后代就以他的谥号作为自己的爵称。这样,他们就成了康氏。后来,由于周代宗法血缘关系的淡漠化,以及姓氏制度的模糊性和随意性,姓氏不再代表一定的血统关系,而仅仅成为一种姓的标志。于是,姓多用于母方血缘关系的标志,姓往往成家族的标识;而氏则更多地作为父系血统的标志。二者逐渐合流为一体。所以,《通志·氏族略》说:“氏称姓而不称姓,犹夫姓称氏而不称氏也。”“氏者,所以别父子、远兄弟、明宗族之统,别婚姻之路者也。”
由此可以看出,何尊内所铸文字清楚地表明了这件器物的使用者——一个名为“何”的家族,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族存在并发展了下去。他们在政治上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是经济上已相当独立。这与西周初期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完全相符的。
同时,这件器物还反映了一种新的礼制——宗法制。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分封制实际上是一种拓殖政策,它把疆土分给诸候国君主,让他们去建立新的邦国。而宗法制则是这些邦国共同遵守的内部秩序。按照西周的宗法制,王族各支系的子弟都有继承王位的资格。但是他们之间等级区别是相当严格的。这种严格区分等级的制度保证了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频繁出现的“弑君”事件不会动摇王权的根基。因为发生“弑君”事件的一方总是被视作违背礼制的罪人,遭到道德上的谴责。而在另一方则是捍卫礼制正义的形象。这种正义感使得西周的权力转换没有受到什么挑战。
党轩优质答主何尊(拼音:hé zūn),中国西周早期一位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盘,是中国第一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2002年颁布,2013年调整并增补),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国宝青铜器之一,被誉为“中国青铜器之光”。[2-3]“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实物,出土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的春秋秦国墓葬里,出土时内殉人骨,锈蚀严重,后来经文物专家修复,现属中国现代文物,重14.6公斤,器高39厘米,口径28.8厘米,口为圆形,身作方形。尊口有纹饰,器身以凸棱装饰,造型庄严稳重,花纹清晰,铸造精细。尊高38.5厘米,口径28.8厘米,口呈圆形,方形腹,圆形底;腹部为兽面纹,以雷纹为地,兽面眉部伸出器口内缘外;四角各饰有一兽首,其下有四个柱足,足下有矩形矮圈足。尊的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洛邑,周公旦辅佐成王并进行分封诸侯,及成王册封“何”一事,铭文内容涉及到周成王继承王位后如何励精图治,如何“宅兹中国”,如何尊礼、孝亲、保民、用贤,是研究中国先周和西周历史、文字、军事、政治、地理及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特别是其中有“宅兹中国”等内容被中国史学界公认为西周成王时期青铜器铭文断代的标尺,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多次讲解,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关注和推崇,是研究周成王时期最珍贵、最典型的周文化文物。“中国”一词第一次在出现于公元前10世纪的周成王时代的何尊出土后,成为举世瞩目的文物。国家文物局于2002年首先将该文物定入中国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编号第29位(文物类别青铜),在2013年定入增至188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编号第101位。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3年)的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尊内底部,共122字铭文,记述了周成王五年周王在丰京(今陕西沣河以东)举行对宗族小子的重誓,成王亲自宣布“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荒”,即周王宣布他要营建洛邑(此时尚未正式动工兴建镐京的镐京西边)作为天下的中心,并统治天下。周王命令周公子“何”辅助“唐人”(即唐国君),并赐“贝”十朋(朋,即五挂,一挂八个玉贝,十朋即180个贝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即“居住在天下的中心”的意思,中国二字,意一为四方之中心,二为中央之城。这是“中国”二字首次连用,它的发现为“中国”一词提供了直接的历史来源,使得“中国”一词的历史向前推到3000多年前。这件国宝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周成王时期已经营建雒邑(后成为东周),也为周公制礼作乐找到了实物。
这件国宝的发现还有一个重大意义是确定了雒邑的所在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周王曾多次到雒邑(成周),曾派大臣迁来周王畿的五千人加强洛邑的统治,周王在成周郊祭、祭祀文王、举行朝觐大礼和册封典礼等。成周成了周王朝东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交通中心,成周也成为周王朝最后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