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中国青铜器?
谢邀 首先,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如何评价一件文物。评价一件文物,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一是看其在文化上的价值,二是看其制作工艺的精湛程度。 何尊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件器物反映了西周早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确立。西周的统治者完善了分封制度,实行“封邦建国”的政体。通过封邦建国,西周在形式上统一了各地部落,形成了“天子统天下”的局面。而这件器物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局面。
何尊内壁铸有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西周初年一场重要的祭祀活动和周王赐予贵族何臣爵位、土地的事。其中多次出现了“伯(爵)”这个词。这个伯指的是康叔(子姓,名封)。康叔是周武王的弟弟,曾被封于康地(今河南禹州西北),故名封。他死后,被谥为康伯。他的后代就以他的谥号作为自己的爵称。这样,他们就成了康氏。后来,由于周代宗法血缘关系的淡漠化,以及姓氏制度的模糊性和随意性,姓氏不再代表一定的血统关系,而仅仅成为一种姓的标志。于是,姓多用于母方血缘关系的标志,姓往往成家族的标识;而氏则更多地作为父系血统的标志。二者逐渐合流为一体。所以,《通志·氏族略》说:“氏称姓而不称姓,犹夫姓称氏而不称氏也。”“氏者,所以别父子、远兄弟、明宗族之统,别婚姻之路者也。”
由此可以看出,何尊内所铸文字清楚地表明了这件器物的使用者——一个名为“何”的家族,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族存在并发展了下去。他们在政治上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是经济上已相当独立。这与西周初期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完全相符的。
同时,这件器物还反映了一种新的礼制——宗法制。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分封制实际上是一种拓殖政策,它把疆土分给诸候国君主,让他们去建立新的邦国。而宗法制则是这些邦国共同遵守的内部秩序。按照西周的宗法制,王族各支系的子弟都有继承王位的资格。但是他们之间等级区别是相当严格的。这种严格区分等级的制度保证了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频繁出现的“弑君”事件不会动摇王权的根基。因为发生“弑君”事件的一方总是被视作违背礼制的罪人,遭到道德上的谴责。而在另一方则是捍卫礼制正义的形象。这种正义感使得西周的权力转换没有受到什么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