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螺菩提中国产吗?
首先,很高兴有人感兴趣佛螺菩提,毕竟这是一颗很奇特的珠子。 先简单介绍下自己,本人是佛螺菩提的收藏者,并不是从业者。 关于“佛螺”这个名字的由来,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看过最靠谱的说法是这样解释的: (网图侵删) 这块碑的原始出处应该是来自于一个名为《圣旨碑》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是由广东广播电视台于2015年制作的。
在片中,专家说上述文字的意思是:乾隆皇帝赐给僧人一位擅长绘画的方丈,以此作为纪念,方丈于是绘下了这次赐画的情景,并亲自题写了“佛螺”二字。 由此,“佛螺”的名字就这样来到了世界上。 虽然“佛螺”这个名字的由来有据可循、逻辑清晰,但我觉得这个名称还是不够形象生动,不能很好的体现此珠的独特魅力。所以,我更愿意把它称为—— 能工巧匠创造的奇妙作品。 不信,你们看看这珠子。
这是一颗直径7mm左右的小圆珠,由于原材料本身尺寸有限,所以经过打磨、穿孔之后,最终成形的珠子大概也就是绿豆大小。 但这小小的珠子上竟可容纳乾坤! 在对珠子的打孔加工过程中,工匠师傅们利用了斜度原理,以四十五度角的斜切面打入一条贯穿始终的钻孔。然后,再在孔内进行抛光打磨,使得整颗珠子能够均匀反射光线,并在光影变幻中显示不同的颜色。
其实,这种手法类似于现在常见的“四十五度斜坡”手机后置摄像头的设计,只不过“四十五度斜坡”是依靠物理方法实现变色,而佛螺则是通过折射光线的视觉差让彩色光芒时隐时现。
当然,有了这样的工艺技术,还不足以成就如此奇丽的色彩效果。要知道,当时可没有先进的染颜料,想要制作出这样一颗色彩丰富而又自然协调的珠子,工匠们必定得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配制适合的颜色。 从原材料到半成品,从单色胚件到彩色成品,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劳动者的精心设计和细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