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是中国书法家吗?
“吉”,是汉字部首之一。古代汉字结构中,把“吉”字上部看作“上横短,下横长”的一个类型,即“广字头”(《说文》称为“廣部”);而把“祥”字的上部看作“上横长,下横短”的另一结构类型,即“辛字头”(《说文》称作“辛部”),二者合称“喜宅双吉”。在甲骨文中,这两个字像屋内有两个人并立的样子,分别表示“居住”和“喜庆、吉利”的意义,本为同一含义的同源词。在金文中,这两个字的字形发生了分化,“吉”字由两个并列的人形变成了一竖一横的“士”(古文作“𠬞”);而“祥”字仍然保持为两个人形。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小篆文字系统,“吉”字的一竖一横也变成了两条平行线,直至现代简化字体。
《说文》解释“吉”字: “吉,善也。从士,从口。凡吉之属皆从吉。”“象形。” 解释“祥”字: “祥,福也。从示,从祥。” 汉代学者许慎根据小篆字形给“吉”字注出了读音,但是认为这个字是象形字而不是会意字,所以不肯确定它所包含的字义。东汉学者郑玄在注解礼仪著作《周礼》时,用汉字的假借字义来注释“吉”字,这是汉代经学家们通行的注解经典的方法——“读若某,言某事如彼。”也就是说,“吉”字被理解为“读若‘己’。”这实际上是用“吉”字的发音去假借表达“已”所代表的实际意义。这种注解方法带来的后果就是,后代学者往往误将“吉”字理解为“己”,或者忽略了“吉”与“己”之间的区别。例如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语言文字》中说: “今人论字,惟顾少徐二家最稳。顾云‘凡字,有从“口”者,“吉”也。’少苏云:‘‘吉’字俗作‘宜’。’” 由于“吉”字在古代字形演变过程中,多次与“宜”字相通,于是“宜”字也带上了许多“吉”的含义。这些含义包括适宜、合适、吉利、美好等。这样,“吉”“宜”二字就形成了今天的通用情况——通常“吉”指好事或吉祥之意,而“宜”则多表示适应、适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