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生产过金币吗?

马一琳马一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秦半两,西汉五铢,王莽新币,唐代的开元通宝,明清的铸币都采用金属铸造,但都不是金币,因为材质不是金。中国历史上的“金币”实际上是黄金锭而不是金币。

1、先秦:以镒名量 《周礼》中有“金斤”,《孟子》中“金秤”,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黄金计量单位“斤”; 秦一镒为一两(25.86克),汉一镒为一两。

2、汉代:以斤名量 五铢钱重五铢,约3.47g,一斤大约16两,现在的一斤是500g。 王莽时制作多种新币,金质的有四钱、五铢等。 西汉时的赤金(纯金)每磅(1磅=453.6g)价格相当于现在的25美元左右,白银每磅的价格相当于现在的9美元左右。

3、魏晋南北朝:以铢称量 金饼或金块,无纹饰。 南朝梁武帝时期规定:一千枚五铢钱(约合1600克)兑换一枚金印,作为赏赐给官员。 北魏实行均田制,规定百姓缴纳的金币质量要求很高,如果成色不足要罚没入官。 北齐规定:一百枚五铢钱合一两金,而唐朝承袭了这一制度。

4、隋唐五代十国:铸金币 唐初期沿袭了隋代的五铢钱,唐武德四年开始发行新版铜钱——开元通宝,以后历代相承,至清末民初仍在使用。 开元通宝是唐代唯一的钱币,也是我国最早采用印刷术印制的钱币。 唐宪宗元和七年,由于岭南西道节度使擅自动用军钱,引起钱荒,朝廷派人查看,发现钱炉已被埋起来,只留下一点痕迹。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各国互不统属,各自为政,也发行了自己的钱币。如吴越国铸造“乾封泉宝”,南唐则铸有“元宝”。 此时,各地军阀混战,铜料缺乏,黄金和白银大量流通。

5、宋辽金元:银价暴涨 宋代有金饼、金块、金钞、金箔,但没有统一规定的金币。 宋神宗时期,有人上书建议制作金币,但遭到拒绝。 元代初期,实行钞币兼行的制度,严禁民间私自用金银交易。 元代晚期,银价大幅度上涨。

6、明朝:银本位制确立 明初,因认为金银货币有利于剥削人民,所以明太祖颁布敕令,严禁民间私铸金钱。 但明英宗即位后,为了填补财政亏空,于永乐十八年开铸银币,后又铸行大钱。 万历二十二年,又铸造金锭,称为“金元宝”,专供皇室消费。 此时,西方开始流行金币。

仝淑桐仝淑桐优质答主

一般人们认为中国古代没有金币,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最古的金币是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有两件郢爰,还从湖南长沙五里牌西汉墓及长沙仰天湖西汉墓中出土过一种蚁鼻钱,稍晚在1975年山西浑源李峪村春秋晚期墓中也曾发现过两枚铸有“牛权”二字的金币。可见我国在战国及西汉时期也使用过金币,秦汉时期的金币和青铜币、半两钱是同时并行流通使用的。

郢爰是楚金币的名称,楚金币以“郢”为地名,爰为发语词,即楚金币的意思。楚金币的造型是一种瓜子形,或椭圆形,分大小两种形制,大郢爰长径6厘米,小郢爰仅3.2厘米,有的长径上有一小孔。据说小郢爰是大郢爰的半两,楚金币的重量是以“郢”为单位,一郢爰重约25克,而半郢爰重约13至14克。但郢爰的实际重量不统一,出土的楚金币重量有从22至28克,不很整齐一致。

“郢爰”是楚国铸钱,因铸于楚国国都“郢”而得名,它是秦统一中国并以半两钱为唯一通行货币前我国古代唯一的流通黄金铸币。从铸形文字“郢爰”和“陈爰”的发现确定楚金币诞生于楚惠王(公元四世纪)时期,其铸行时间长达200余年,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它和同时代的秦“黄金饼”一起被商周至秦汉时期的古人们视为“大贝”(类似于现代的储备货币)以与青铜钱及后来的“半两”等流行货币相区别。

随着近年田野考古不断提供的新发现,楚金币不仅在湖北荆州、随县、当阳、枝城、潜江、安陆、天门、京山、枝江、麻城,而且在湖南长沙、常德、湘西、长沙等地都有发现。甚至安徽六安、河南新郑,甚至遥远的内蒙古、新疆等地亦有出土,可以认为“郢爰”是一种使用和流通范围极广,影响力极强,具有国际性的黄金货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