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上面盲文在哪里?
1948年,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中央就考虑到了视障者的经济贡献和就业问题,决定以人工成本低廉的造纸业为先导,大力发展盲人特种手工业,以此增加他们的收入。在印刷行业率先实行了盲文印刷,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起到了示范作用。
当时,政府出资,邀请多位视障者加入,在北京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盲人辅导组,负责盲文打字、编辑、排印工作。 随着盲人教育的发展,很多学校开始开设盲文课,由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学习盲文的同时也会学习普通文字,这为今后两者之间的转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全国陆续建立了几所盲人学校或盲人班,培养盲人青年学习工艺技术和实用学科,如针炙、按摩、盲文、无线电、钟表修理、编织等。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300多万盲人。如果算上家庭成员,这个群体规模达到千万之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盲人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有所改善。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了盲人小组,着手解决盲人用盲文读书的难题。他们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开发出用点读机转录音频资料的方式,将图书转换成语音信号,供盲人用耳机收听。这项成果很快得到推广和应用。
197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面额分别为壹圆、贰圆、伍圆、拾圆的四种纸币各一张,这是世界上第一张采用听读方式的盲文钞票。 这四种钞票上的盲文都是由四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一句话。其中,1圆券的盲文是 “中国人民银行壹圆券;2圆券的盲文是“中国人民银行贰圆券”,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