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瓷器有什么价值?
哥窑瓷器,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由北宋定窑白瓷发展而来,属于青瓷系统。据载,宋真宗咸平年间(978年-995年),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出产一种“青色瓷器”,质薄而轻,光泽淡雅,纹理细腻,烧结后呈缎纹状;用醋浸泡之后能够全部清洗,可见其釉质极细,与京窑所产的“影青瓷器”类似 。这种瓷器就是哥窑瓷器的前身。
至南宋时,哥窑作为单独的窑口而出,文献记载较多,如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周密《云烟过眼录》等均有记载。 《云林石谱》中则记载了哥窑的特点:“旧绕足生绿藓,今满器都是碧苔。”说明当时哥窑已能生产绿色苔藓状的釉面开片。
那么,为什么哥窑这么出名呢?这主要因为它拥有三大特点:
一为釉面有开片;二为釉色以粉青为主;三为装饰以纹片造型为主。 开片的种类可分为:网状开片、鱼子纹开片、栅格式开片和破碎式开片四大类。其中又以网状开片为主,又因形态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粗网状开片(即蟹爪纹)、细网状开片(即牛毛纹)和小网状开片(即冰裂纹)。
当然,这些开片的生成都与烧制有关。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釉层在冷却时有收缩现象,如果收缩程度较大,则会形成开片。只不过不同的收缩率会产生不同的开片形态而已。所以开片虽然美观,但却是能耗大的工艺,也是判定古瓷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哥窑瓷器除少部分为斗笠式外,绝大部分均为圆顶碗形。这是因为宋朝人崇尚瘦、皱、漏、透,且越瘦越好的美学观。许多陶瓷工匠都在力求将器物做得愈瘦愈好,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带把的器皿,这与当时的审美情趣是分不开的。
有的哥窑瓷器还在底部保留着支钉烧的痕迹,这也成为判定哥窑瓷器真伪的依据之一。 因为哥窑瓷器十分美观,所以在元明之际仍继续生产,不过已不是主要的瓷器品种了。清代乾隆年间在仿烧明代官窑瓷器时,也曾用哥窑器型做过尝试,但终未烧造成功。到了近现代,著名瓷学家邓朴庵先生根据前人留下的资料和传世品加以分析比较,最终复原出哥窑烧造的工艺过程,大大推动了哥窑研究的发展。如今,哥窑瓷器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