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未民国是哪一年?
“清末民初”,这是一个不规范的历史术语,指代不明,容易被人误解。 有人把这一术语代指1912-1949年这段历史——其实,这个时间段应该被称为北洋时代或北洋时期(因为北洋军阀统治是这一时期的代名词);也有人把它当成一个年代距断,代表的是1840年至1911年间的历史,然而这段历史远远超过了清末的范围。 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晚清”(即近代中国前半程或者旧中国1840-1911年的这一段)和“民国”(1912-1949)两个概念。两者之间的分界线是辛亥革命(1911年),而甲午战争(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等事件均发生在清末范围里。
至于清末与民国的边界在哪里呢?一般认为,袁世凯在1913年镇压了国民党人领导的护国运动,这标志着北洋军控制了中国,因而也标志了民国的开始。有的学者就主张以1913年作为清代到民国的分水岭。 不过,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
1913年,段祺瑞任临时大总统,他之所以能被推举为总统,是因为此前袁氏称帝,遭到天下共弃。段祺瑞的上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共和制复归的结果。1913年是共和政体再度确立的年份。但是,此时北洋集团的势力已经远远超过晚清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中华民国的国家能力更没有明显增强。1913年显然不是现代性中国历史开端的时间点。
那么,如果1913年不算民国始起之年,哪一年才算呢?有学者就主张把1917年看作民国的前身,理由是这次年度能看出政权从袁世凯的北洋集团转向了南方的国民政府,而中国政治自此进入了共和时代。当然,1917年前后南北之争的本质在于直奉军阀争夺地盘和控制中央政府,它们都承认自己是共和国的元首,所争者只是政府权力和地盘的问题。虽然1917年后出现了两个政府并立的局面,但国家主权的丧失并没有得到挽救。所以说,将1917年作为民国的起点也是说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