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一个电报要发多久?
自从公元1886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电话机之后,电报纸系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的通信网络。一般认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电报通讯局是建于1879年的江南电报局。而中华民国的诞生,使得中国的电报通讯有了飞跃的发展。
在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时期,全国的行政分区是省、县、区、乡,有13个省(后来增至23个省)355个县(后来增至402个县)660个区。当时,全国有14000多人从事电报工作,铺设的电报线达到17万公里(含港澳地区)。以当时的全国人口4.5亿人计算,人均相距1.7米。
电话的发展史则始于1876年的美国,由亚历山大·格里尔发明。1877年,美国巴尔的摩和维也纳之间第一次通过电话进行了交谈。1879年我国首个电话局建立于上海。从1876年到1926年的50年时间里,电话只发展到了30余部。当时中国政府的行政单位仍然是省、道、县,全国只有13个省。经过26年时间,才将省级单位延展至23个省。
那么,在民国时期,一份电报或者电话的内容要传输多远呢?
以一份发往南京政府的电报为例。1948年7月5日,重庆《新民报》发表了记者孙肃之的通讯报道《一月来冀东九县农业概况》,披露了冀东九个县的农民因生活无着而流落关内的凄惨情景。这篇通讯中生动描述了遭受灾殃的九个县境的情况,以及逃荒农民在关内讨饭的凄惨生活。报道还引用灾民的话说:“我们在关外吃的苦,受的罪,比我们一辈子走过的路还多;我们好比是被踩在脚底下的石子,无声无响,无人过问。”
这篇报道如果以电话的方式传入南京政府的总统府,可能不到一分钟时间。如果采用电报的形式,那么发报人“民”字第六笔和“情” 字第一笔发出的电报信号,还未来得及送达接收人,这份电报的内容便中途“湮没”了。因为当时的电报通讯速度,“慢得要命”。
电报纸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曾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大大提高了电报的通讯速度,但是仍达不到现代高速互联网的标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实行了电气报文传输制度(简称“电传”,英文称为TELEGRAM),才使电报的传输速度得到了加快。但也仅有每分钟一千多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逐年对电报进行改造,才逐步达到现代的通讯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