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上海有热水瓶吗?

司徒子栋司徒子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记得在上中学的历史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当时人们的生活时,提到了“热水瓶”,说这是20世纪才会出现的产物,人们把它当成一件稀奇物件。 改革开放后,生活在农村的老奶奶也买了这样的“洋玩意”,那个年代的干部去农村调查工作,还给人家点赞:“现在有热水瓶、自行车了,这才是解放了呢。”

一直以来,我都对所谓热水瓶产生浓厚的兴趣。前几天遇到一个人,他是做收藏的,我说对清末民初的物品有些兴趣,尤其是一些生活用品,他说当时有热水瓶,我说我知道,但是我没有见过,也没听过,他给了我一些资料,上面写到:“1930年前后,国际上掀起了托帕客(Topsy-Caddy)热,这种像盒子一样的新型水壶很受欢迎。据说,它的发明者是美国女人厄娃,她受纽约一家芭蕾舞团主的雇佣,专门负责给演员送水和更换舞蹈鞋。由于她总是迟到,舞团老板很是生气,就对她进行了严厉批评。厄娃忍气吞声,但心里一直愤恨这个老板。有一天,她带了一瓶热水去送给老板,并在里面放了很多盐,那瓶热水在跳完舞后,给老板喝下了。此后,厄娃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热水瓶,她把这类新型水壶称作托帕客。”后来,“Jablonka(佳百丽)、Kitchen(吉特门)、Helens(海伦)、Royal(公主)、Nipp(吉普)都生产托帕客水壶,上海又有“老法国”牌。一些广告商趁机大肆宣传这种新式水壶的好处:既免煮沸,又免重新烧开,能保持一百度和沸点。”

当我看到这段记载的时候,我才知道了这个“托帕客热”,也叫“热水瓶热”。但当我继续寻找民国时期“热水瓶”的资料时,却发现在当时并没有这个称呼,我查了许多资料也都认同这种看法。

那么,“热水瓶”到底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从资料上可知,在解放前的1930年代,上海就出现了类似“热水瓶”的产品,当时被叫作“罐头壶”,形状如同盒状,多为白铁皮制作,价格在4-8元之间,后来一度消失,到了1970年代又重新开始出现,被叫作“暖水瓶”、“热水瓶”,并一直沿用到今天。上海最早生产的“热水瓶”在40年代中期,是上海精益玻璃器皿厂生产的,之后有不少厂家都相继生产过,最有名的是50年代的“上海”牌、80年代的“飞跃”牌、90年代的“绿宝”牌,30多年来总共生产了8000多万只;其次是“南京”牌,还有安徽的“黄山”牌、河南的“安阳”牌……

但从资料中看,早在清末民国时期,北京已经有同类产品了。那时候,被叫作“紫铜小火罐”,或者“小号铜靴”,做工比较粗糙,质量也参差不齐,价格从1元至10元不等,多是店铺经营,也有小商品经济中的流动小贩贩卖。

1949年后,北京的“紫铜小火罐”仍继续生产销售。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生产经营单位的职工和民间作坊又偷偷开始制造销售。1984年2月,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京市工业委员会、北京市劳动局联合发出通知,对小型精炼铜工艺品生产给予适当照顾。1986年4月,这些单位又联合发出通知,规定只有经过鉴定的小型精炼铜工艺品生产单位才可生产销售紫铜小火罐。90年代初,紫铜小火罐在北京市私人手中以40—50元一只的价格卖给了旅游者。

热水瓶(tapestry jug):一种装有热水塞的瓶。最早的水瓶是1692年施洗者圣约翰宾馆老板詹姆士·考克在苏格兰贝尔法斯特设计的。最早的热水瓶是19世纪末在英国由工厂制成。20世纪20年代早期由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通过销售发明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