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通泉货铜币价值多少?
古代铜钱珍品——永通泉货
永通泉货是中国古铜钱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是古时十六世纪永通泉货局所铸钱币,又称永通钱,为当时民间流行的最常用的钱币。
铸造“永通泉货”的初衷,乃是鉴于第五周武帝时的“保定五钱”(即:开皇五铢、大通宝、大货二品、小貨五品和永通泉货)而铸,因“保定五钱”是当时五铢钱之典范,为了继续保其风范,故名“永通泉货”。钱文为著名的书法家、铸造家颜师古所铸,其形制典雅、笔画敦实、字形方正,与其他时代之破笔草率迥然不同,堪为中国古字符宝。
自隋末至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禁止铸钱,铸者斩,禁私铸钱,遂致钱文衰灭。自那时以来,人们把持铸钱权的大地主和豪富之家,私铸之风尤甚,禁钱文以无法阻断越境私铸钱,遂致私铸钱泛滥。永通泉货铜币这种古代钱币在民间流传较为广泛,尤以北方地区为甚,其收藏价植不匪,此铜币制作精美,钱体厚重(径2.8-3.1厘米,廓之外部各距0.7厘米)。
其文字有宇、政、元、新、通、千等。其中有“宇”字者,为当时蜀王燕王李建成所作。背“新”字者,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七子唐大宗李元吉制。背“通”、“千”字者为唐太宗贞观年间所铸。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规模的禁铸铜钱的事件,而“永通泉货”就是在这种禁令下,隐名铸行的。据查,历史上铜钱被禁止铸造的时间有五次。
第一次是在元末至正二十五年在元末农民战争中,起义军先后建立了华夏帝国、太平天国、大西帝国,这些封建统治者都非常厌恶铜钱,认为其俗而且伪,难符天意,不利于政治统治,于是先后禁止铸钱。
第二次是明代嘉靖七年,南京工人反抗“官府敛钱加重”,公开拒绝造钱,嘉靖八年还发生了因“减工折价”而引起的罢工斗争,官府被迫不得不停铸。
第三次是清代顺治七年因为各省局所造钱文,多有铸权私减,制钱重量,因而下令停铸。
第四次是清代乾隆五十一年,为防止奸人利用工匠将铜外销,下令停工,并将私卖铜材的工匠交刑部治罪。
第五次是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因各省局多减工亏斤,钱质粗恶,成色不足,停铸改铸银元。这五次大规模的禁铸,造成了铜资源的大量淤积,为私铸钱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而私铸钱更是历代封建王朝禁止的对象,违者,视其情节轻重要受到严典惩罚甚至杀身之祸。
尽管如此严重,禁铸钱令仍是管不住铸钱者的贪念,官钱一尊,费工费料,何不放弃官铸,私铸挣钱。历朝历代皆然。所谓“隐名钱”便是私铸者伪造的权钱,套铸制钱。为躲避禁令,不仅把钱币文或背铭改易他字,并且钱径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