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入手没清代重吗?
明清两代,在中国历史上仅属于两个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历时516年,在如此长的岁月里,生产的数以千万计的瓷器,无论是工艺绘画,烧造技术,还是质量釉色等方面,不是用几句话或几笔就能说得明白、概括得清楚的。大体上讲,明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
明永乐、宣德至清乾隆,先后两百八十余年是清代陶瓷的早期和盛期,这一时期的制瓷情况跟明代大体相当,也有许多产品如明代后期青花、明末清初青花及五彩,既是两个朝代不同时期的产品,又都是同时生产、相互衔接而又难分彼此的。虽然晚清到建国初的百年间,景德镇烧瓷不废,但跟明清相比,质量上、品种上差别是很大的。
古玩界流传着一句老话,叫作“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但这是指有款器物中工艺最复杂、水平最高、制作最精的制品而言。从传世和出土的带有年款的明清瓷器可知,从明代洪武到崇祯共18朝中只有13朝产青花瓷;从清代顺治到宣统共11朝中,只有康熙后的10朝产青花瓷。无款青花瓷器,其质量和品种各朝并不限于此,其中的精粹可称为明清青花瓷中的珍罕之品。如无款的成化“雨点纹盖罐”、万历“黄地青花折枝牡丹纹带盖梅瓶”等,都堪称国宝。青花只是明清器物中一个品种,从其制成品中还可举出数不胜数的其他彩釉品种的无款珍品。
有的明代官窑产品反倒不如后代仿制品烧制得精美绝伦。明洪武朝历时31年,是明初定都南京的肇始之朝,洪武早期沿用元代青花款式,中期发展成熟,晚期达到洪武青花制作的高峰并为明代永宣创辉煌打下了基础。就洪武青花本身而言,后期制作要比前期精致,其制作水平有时还超过明宣德同类产品。
明代民窑青花瓷,以其器物造型和装饰纹样等方面,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俗风情,代表了当时最广大百姓的审美取向和欣赏趣味。
随着明清两朝国力的强盛及制瓷业的繁荣,在青花瓷的制作方面均出现了兴盛场面,精品迭出,美不胜收。这两个朝代烧制作的青花瓷器数量庞大,流传广泛,真品与仿品、作伪品、低劣品和现代新仿品等鱼龙混杂地充斥于古玩市场及民间。真品有的流传于国外,大多保存在国内的博物馆和少数藏家手中。我们只要多看、多比较、多分析、多总结,掌握其规律,就能达到去伪存真和鉴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