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砂壶官窑是什么样的?
清代的宜兴紫砂陶除大量为民窑外,也有少量的官窑。民窑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人及其传人监制的壶(包括文人和书画家参与设计的壶),也有专门供民间泡茶用的普通砂壶。在制壶工艺上以平嵌茶壶出现为特色。紫砂平嵌以雕刻技法为主,即在壶身上雕刻出图案,并将图案的纹路刻画出来,再在图案上嵌入竹根或紫檀木等木质纹理,将图案的纹理衬托出来。这种紫砂平嵌不仅具有木雕艺术的审美意趣和装饰风格,而且与紫砂泥的细腻质感相融合,形成清丽雅致、柔滑华滋的艺术效果。其工艺制作十分精湛。
宜兴紫砂陶
清初宜兴紫砂陶中有少量为宫廷特制,即所谓“贡盆”、“贡壶”。贡盆中盆口作多道圈环,腹下起棱。造型简洁浑厚,制作精致。壶多采用“包心术”,即将泥料和制后分成外皮(称“身桶”)和内里两大部分,先制成壶的造型,再与壶盖、壶把、嘴等部件粘合在一起即成。壶上常刻有“永乐御制”、“大明成化年制”款。其实“永乐”、“成化”等款并非真正的年款,而是根据宫中原有旧器而摹款,只是表明新紫砂器仿制旧朝器皿的样式而已。
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紫砂壶的制作达到紫砂工艺的高峰。有的在壶底加钤篆印。有的在壶身阴文钤印“御制”,用朱漆填其内。由于官窑紫砂壶制作精美,所以历来被制壶家认为是“精妙绝伦之作”。特别是清乾隆年间用黄金作胎,镶以宝石,极尽奢华,如乾隆时的金胎珐琅彩山水纹三足盖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造型新颖绝伦,壶腹阴刻山石竹林之景,配以彩釉烘托,更觉清丽典雅。壶柄为竹节形,与壶身相衔接,在壶身中部,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此壶采用包镶工艺,先用泥作胎,在胎上施以金釉,经高温烧成后,再在外壁作珐琅彩绘,烧成成品。此件紫砂陶的制作技术及彩绘水平之高,都超过了清代中期的民窑,可谓绝伦之作。官窑紫砂器制作精良,造型优美,装饰高雅,代表了清代宜兴紫砂陶制作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