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寿山石印章有哪些特性?
清代寿山石印章继承和发展了汉印的优良传统,对秦汉玺印的艺术风格、制作技巧、文字章法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自成一体,出现了“皖派”和“浙派”两个流派,“皖派”代表人物是高凤翰、邓石如,“浙派”代表人物是丁敬、黄易、 陈曼生、赵之琛、钱松等。他们以金石书法入印,改变了印章制作由镌刻工匠一手包办的旧局面,为寿山石印章艺术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清代寿山石印章有如下一些艺术特点:
一、 仿汉印
清代篆刻家在实践创作中,逐步从对古印的广泛取法和学习中,归结到以汉印入手,以汉代度量衡铭、泉布及秦诏版为借鉴,加以融合,自创新派。寿山石印章所特有的色泽、质地、以及刀锋在不同平面的流动,是形成各种印风的因素。秦印浑穆自然,质朴含蓄。汉印布局平整庄重,严谨规整,秦玺大多以玉为之,质地坚硬,刻制困难,故风格凝练雄浑,粗犷朴茂。汉印多用金、银、铜、铁等,也有些用玻璃、漆、玉制作,但多数也以质嫩易奏刀的石材刻制,为汉印风格在平和温静中求清奇秀逸、畅达流动、劲健圆转等效果提供了优裕的前提条件。
二、 印文和边款
明清以降,把印章的艺术和文字的书写结合在一起,出现了篆刻艺术。寿山石质刻印,具有透亮妍美、温润细密、坚韧粘而不滑的优点。它有石之坚硬之质,有玉之温润之德,既易受刀,又不易破损。印文风格有庄重肃穆,有飘逸洒脱,有凝练浑厚,有婉转流畅。在笔画上,或方或圆,方圆合用;或粗或细,粗细掺杂。刻法上讲究笔法、章法、刀法的和谐统一,笔融乎章、融乎刀。
寿山石印章在文字艺术造型及审美情趣上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它同印面相辅相成,互相衬托。明代有文彭、何震,及明代中后期的林章,清代的陈曼生、巴慰祖、赵之琛、钱松、张廷济等印坛名家的推动,使寿山石印章边款艺术获得了空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