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都带羽?
“翠”字,从“羽”旁,古人以“羽”来命名“翠”,是因为翡翠的原石,表面会有一层薄薄的浮皮(也有没有浮皮的),这层薄皮,在切割之前,很像鸟的羽毛,所以命名为“翠”。 这层表皮很薄,有的像丝状,行话叫“绸缎底”;有的像鳞片状,行话叫“鱼鳞底”或“冰纹底”(由于天然翡翠原石少有全透明的,多数都有些冰润的感觉)。
这层表皮下,才是绿色的翡翠。如果切掉这层表皮,绿色部分的绿就会很通透、鲜艳。所以,有“翠”必有“羽”,有羽才能衬托出翠的漂亮。 而有些天然的翡翠原石,由于形成的地质条件好,外皮很厚,甚至全部由表皮构成,没有任何绿色部分,这种石头是不能用于雕刻的,只适合用于镶嵌。
当然,有些天然的原石是“无皮不加雕”的,即没有皮的部分不用雕工处理,直接作为毛坯原料使用。这样的原料,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是偶尔有一两块而已。
所以,要得到一块可用于雕刻的翡翠原材料,必须将表皮去掉后才能取得。去除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水砂洗去表皮,这种加工方式,只能手工作业。由于操作过程复杂,损耗很大,导致材料利用率很低,一般只能得到原本的60%-80%左右。另一种就是用机器电磨,这种方式效率高,但是很难控制好厚度,太厚了会破坏材料的稳定性,导致碎裂的几率增加。 除了“翠”“羽”外,还有一种颜色跟“翠”差不多的宝石,称为“阳绿”,也属于绿色系,常常被误认为真翡翠,要注意区分。
带“羽”翡翠指的是在翡翠中有各种颜色的丝状、羽状、团块状矿物包裹体以及颗粒集合体。行话称粒状的为“沙”、片/丝/团状的为“色”、片/丝/团/球等等状的绿色为“翠”。
翡翠一般都有“沙粒”和“羽”,“血、纹、雾、癣”等绺裂现象也是天然翡翠常见的特征。翡翠中的“沙”粒(即硬玉矿物本身),一般呈粒状、柱状或纤维状,大小均匀,其颜色有白色、灰绿色、翠绿色、褐红色等,“沙”粒组合非常紧密。
翡翠中的“羽”为石纹,呈白色或无色羽片状。天然的翡翠内部“沙里有羽,羽上有沙”。“羽”是由钠长石的破碎和裂开而形成的。“血、纹、雾”也是翡翠受到外力作用而形成的裂隙,后期沿裂隙有呈脉络状的暗红色、墨绿色和褐黄色的物质注入或者是后期形成的绿泥石和蓝闪石而形成的。“癣”是由硬玉矿物的后期蚀变形成的。
而仿制的“翡翠”A货,一般为石英岩玉,其“沙”粒组成非常不均匀,颗粒有粗有细,大小差别大,一般颗粒杂乱无章,无定向排列。因为石英岩内部非常致密坚硬,一般无“羽”和“癣”的存在。在受外力作用后,一般直接断裂成断层,很少产生裂纹类现象,所以也无“血、纹、雾”的存在。仿制翡翠B货和染色翡翠“C货”一般经注胶处理,表面和内部可见有网状或斑点状的胶质。
因此,是否“带羽”是判定翡翠A货的常见手段之一。当然,我们说的“带羽”翡翠一般为高档翡翠,在中低档翡翠中(通常称为水低),翡翠的“沙粒”和“羽(石纹)”在放大镜下观察一般都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