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区别?
1,工具材料的区别 中国画是毛笔、墨汁、宣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 油画则是油画笔、颜料、亚麻布或涂胶的纸板等为工具材料
2,表现方式的区别 中国画的笔墨纸是主要的表现形式 笔墨纸的结合而形成的线条、构图、虚实等是绘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3,技法上的区别 这应该是主题,中国画的技法比起西方绘画来说确实显得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皴法(皴擦)、渲染和勾填;
油画则不然,各种颜料、各种技法都是可供选择的,只要可以实现画面的效果,都可以用。 但是,这里提到的中国画的技法很“单一”并不是指实际制作过程中的简化了,事实上,在中国画中也是有着极为丰富的技法的,比如笔墨,浓淡枯湿、轻重缓急的变化无穷无尽;再比如章法布局,“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也是变化万千。 所以,其实中国画家是最不担心“不会技术”“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画面效果”这一问题的,因为完全可以靠临帖、写生或者观察生活获得基本的造型能力和技法,至于创作,更多的时候则是技巧熟练程度的差别而已——所以,经常看到一些非常年轻的画家,其技法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一些所谓的“画家”则连基本的技术都不过关……
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异同。首先区别是这两种绘画分属两大文化体系,中国人讲道,讲阴阳,讲气韵,讲虚实,而西洋人讲理,讲透视、解剖、明暗、构图等等。如果说中国画在世界艺坛上的特殊地位在于它的书写性笔墨的高逸洒脱的话,那么,西洋画在世界艺坛上的特殊地位则在于它在再现逼真、刻画精细方面取得的辉煌成果,油画的色彩就是西洋画中最绚烂、最动人、最富有魅力的形式。中国画在描绘自然物象时,强调气韵、骨法、立意、传神和情趣的表达,讲究意到笔不到,以虚写实,追求用笔的自由。强调在抒发性情的时候去描绘对象,即使描写静物,也会造成一种与之接触的情境,把描绘对象“拟人化”,不讲究焦点透视,也没有严格的解剖、比例规律。中国画是写意性的艺术,是情寄于笔,意存于象的。而西洋画在描绘自然物象时强调准确、精微、详尽和真实,讲究用物象的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以解剖、明暗和透视学为造型规律,是制作性的艺术,是笔寄于意,色存于象的,追求形象准确、色彩和谐。
中国画主要指用毛笔、水墨和中国画颜料,在以“宣纸”、“棉料”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中国画特有的“宣纸”或“绢素”上作画,其工具与材料的特殊性也是区别于油画的主要特征。它的笔法线条和色调的笔触与油画存在着很大差别。中国画以线造型,虽然在五代、北宋以后亦讲“兼工带写”,但设色一直以线条为骨架,色彩处在从属地位。西洋画的油画,讲求“造型、色彩与笔触”,主要以色彩或墨去再现和表现客观世界,在色彩运用上,由于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使油画在色彩上表现得非常丰富,色彩本身就可以独立地去造型和表达作者的思想。中国画的色彩属于“设计色”,在表现上可以凭作者经验与想像去随性处理,不受客体因素限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表现性。西洋油画的色彩属于“再现色”,色彩的处理必须遵循科学性的客观规律去表现,它受到时间、光线、地理环境、人或物的运动速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在不断变化着,具有很强的制约性和再现性。所以,东西方绘画在表现色彩与明暗的审美取向及思维模式上,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从构图与透视关系上看,中国画重视以线条构成的平面性思维和散点透视法的观察方式。如宋代范宽的名画《溪山行旅图》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油画则强调以立体的造型思维和焦点透视的观察方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
从审美趋向和品格追求来看,东西方绘画也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画追求意境美与内在精神美,崇尚“气韵生动”,强调笔情墨趣和天人合一的境界,以神似、意合、比兴为最高审美取向,以表现事物虚灵、直觉化的本质为主要审美目的。而油画追求的是造型美和色彩的和谐美,以西方古典主义时期大卫的《马拉之死》、新古典主义安格尔的《春》、《泉》、批判现实主义米勒的《拾穗者》、印象派马奈的《吹笛兵》等为代表,在他们看来艺术的根本目的就是描绘现实的美。中国画的优秀代表作王维的《雪溪图》、董源的《潇湘图》、巨然的《万壑松风图》、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徐渭的《青藤芦雁图》等和油画作比较,其区别是很清楚的。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东西方绘画表现形式、审美趋向和精神取向上的本质差异。20世纪我国的绘画,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都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国画家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和现代思潮的驱动下,东西方文化与绘画艺术的互补与交融的探索进一步加强,推动着包括中国画和油画在内的现代美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