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怎么赏析?

南珍花南珍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刚在青藤学院讲了这一课(偷笑) 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我原来不是学美术的!不是学美术的!不是学美术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我本科是学习经济学的,研究生学习的文化产业管理,但是我的兴趣却是传统绘画,所以进了清华之后有滋有味地蹭了好多画展,还蹭了朱维铮老师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听得我是如痴如醉,每听完一讲都感慨万千,觉得自己的人生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后来机缘巧合又听了李零教授的“古文字鉴赏”,虽然这门课留的作业是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并写出注释,但对于我的专业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啊!(悄悄说一句,我到现在都没交作业……)

话说回来,为什么我要推荐这两门课呢?原因很简单,无论是“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还是“古文字鉴赏”,都能给人带来一种“视野上的开阔”和“逻辑上的严密”,有了这两样“法宝”,再来看看我们的山水画,是不是就明白很多了呢? 以李零教授课上讲到的一个例子来讲吧——“马王堆汉墓帛画”,这是一幅西汉初期的墓葬帛画,上面绘有神仙、猛兽以及异兽,下面则是排列有序的仙人、神龟和灵蛇。这幅画有着明显的“上承西周礼器,下启汉代画像石”的性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但是,要真说起这幅画的审美价值的话,李老师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理由是:“我们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也不知道它是为了谁而作,更没有留下任何欣赏者的痕迹……”对于这样一幅既没有创作者也没有观赏者的情况下的作品,李教授果断下了结论:“这种审美体验是非常低的。” 是的,没有“作者—观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换句话说,再好的技巧和笔墨,如果没有投入感情的话,那不过只是一幅件艺术品而已,远称不上“美”。那么,当我们面对一幅山水画的时候,除了“欣赏者”和“创作者”的情感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时空跨度”。

首先,任何一幅作品都是“时”空的产物,它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更是作者人格精神的体现。其次,任何一幅作品都有它产生的语境,这个“语境”包括了它的时代特征、社会背景甚至经济基础等等,只有把这些元素全都融合在一起,我们才能比较客观地看待一幅山水画的作者及其作品。 最后,我想借用俞剑华先生《中国画论》中的话作为结尾——“欲究中国书画之源流,当于周秦尊儒之后求之。” 中国古代书画的创作与欣赏,是一整套系统的文化工程,需要全身上下每个器官、每一个细胞的配合才可以完成(我开玩笑的……),绝对不是靠“头悬梁锥刺股”就可以完成的。

融美俊融美俊优质答主

构图

山水画多以手卷或长、中、小条幅为主,一般以全景山水为主,主要以表现山水的自然美为主,这种自然美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一幅好的山水画应该是大自然美的集中体现。构图要特别注意平远、高远、深远三个层次,这是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法式。构图应特别注重“起、承、转、合、开、合”之法。一幅好的山水画一般要有“龙脉”,即画面的“势”。古人讲“势如龙”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整个画面的龙脉要连贯,要有气韵,不能断。

笔墨气韵

山水画的笔法一般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散锋等。一般在绘画时要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和造型需要来选择笔法。山水画的墨法较多,有泼墨、破墨、积墨、宿墨、焦墨等,一般在作画时,根据表现对象的需要,将墨法综合运用,以期取得最佳艺术效果。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之所以“黑、密、厚、重”而且“浑厚华滋、意境深幽”,这是笔法、墨法等综合运用的结果。

设色

山水画的设色要特别注意色彩的冷、暖色调。一幅完整的山水画,主要根据“三远法”进行设色。一般规律是:近处可用较暖、较浓的色,中景可用较暖或较冷的色;远景最好用较冷而淡的色。一幅画设色一般不能超过3-4 种色。否则画面容易闹。山水画用色一般要淡而透明、淡而浑厚。

题款与钤印

一般来讲,一幅好的山水画,要具备好的构图,好的笔墨,好的设色。题款与钤印是山水画的组成部分。在山水画创作中,一般在画面空间较大、气韵断时,以题款与钤印来“挽气”与“解气”。一般在画面空白处或比较次要的“小角落”题款与钤印。题款内容一般是诗、词、联。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