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a货?
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可能有点偏激,大家不要生气。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事情,就是现在的人挣钱不容易(除开那些有钱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一边想让自己过得体面一点,一边又心疼自己手里的钱,于是就开始在别的方面节省开支了。比如买衣服的时候,如果是奢侈品,那肯定得正儿八经地去买,可是如果就是普通地穿一穿,那么就可以省掉这个钱了,因为奢侈品买回来也是放着,也不增值,还不如拿这个钱去吃一顿呢! 所以,a货就应运而生了。虽然看上去好像很丢脸,但是实际上一分一秒地省下几百块钱,总比白白浪费掉强吧。毕竟对于普通人而言,钱这种东西,要么不能省,要么就大胆花。 另外一点,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觉得奢侈品的质量都差不多,反正都是几十块的东西,不如买个便宜的。
其实,除了真的有钱人的那些牌子,大多数的奢侈品牌的质量跟普通的品牌比起来还是好很多的。而且用着用着就会发现,啊,这个牌子的东西果然用起来挺舒服。于是,他们就会继续购买该品牌的其他产品,而这个时候,这个品牌也就达到了宣传的效果了。就像很多人去买包,本来只是看看,结果一试,嘿,还挺合适,这不就买走了?
在很多西方人眼中,中国是个仿冒品大国──无论电子产品、服饰、珠宝还是各种收藏品,只要存在有原型的,都有仿品。而且仿品分等级:足以假乱真,可蒙骗行家的称为A货,A货在制作水准以下的叫B货,B货在制作水准以下的叫C货....不一而足。
从字面上看来,A货、B货的货,当然是商品。商品就要标价,西方人常会追问:“中国人为什么喜欢A货?”如果理解了A货、B货的“货”字,那么这句追问就显得比较奇怪了。
西方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东西越像真的越好,越像真的,价钱就可以更高(或者真品的定价更高),如此才能符合经济学中“效用和价格成正比例”的关系。在某些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喜欢A货,是喜欢“劣质品”,是喜欢“不值那个价钱的东西”,因此是“不理性”的行为。
实际上,西方人所谓的仿冒货,在中国语境下一般有两类,一类叫高仿,另一类叫赝品。
高仿的目标,是将仿品与真品之间的品质差距压缩至零。高仿品,本质上是一种“偷来的设计”和“打来的品牌”。如果将其视作商品,那么其价低质好,自然会有巨大的市场。然而从法律角度上讲,拥有设计专利和品牌的厂商,自然可以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将高仿品打入地下交易的冷宫。于是高仿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明白他们手里的东西虽然品质极高,却始终是“黑的”,是见不得光的。所以高仿的中文名称与英文名称一样,都直截了当叫counterfeit。而高仿品,与西方人所说的A货,不是同一个概念。
赝品的制造者明白他们无法在设计和品牌上与真品争夺天下,而市场中存在相当一批不追求设计和品牌的人群,于是他们通过模仿真品的外观品质,来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与高仿品“偷来了设计和品牌”不同,赝品仅“偷来了外观和外形”。赝品的品质,通常与真品有明显的差别,消费者在购买时也明白买回的东西不能与真品相提并论。所以,在中国,对于赝品,从商人到顾客,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他们不认为赝品是“假冒伪劣”商品,而认为它们是一种有价有市的商品。在商业道德和市场法律上,通常对赝品网开一面,而对高仿品严惩不贷。所以,在中国“货品市场”中,赝品有各种品级,质优品级叫A货,其以下依次B、C、D...,直至“大路货”和“地摊货”(大路货是质量一般的赝品,地摊货是指低劣赝品的废品)。
在西方人眼中是仿冒品的东西,在中国人眼中可以是A货或其他等级的赝品,这是两者看待仿冒品在本心上的不同。而之所以对仿冒品本心不同,是由于东西方的观念存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