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玉石产地都是哪些?
1、新疆和田玉 羊脂玉,白玉里面的上等品 由于新疆和田玉的产量越来越少,质量也越来越高,所以现在的和田玉器价格都相当高昂。但是,如果你买的是真正的和田羊脂玉,那也是物有所值。 和田玉主要产地是新疆喀什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乌鲁木齐市附近的洛浦、策勒等地。不过随着矿产的枯竭和开采量的增多以及新玉种的出现,和田羊脂玉的成本也在升高。
2、青海玉 青玉,白玉里的下等品,带有绿色调或灰色调,质地比和田羊脂玉粗糙一些。不过,在清中期,青玉是仅次于羊脂玉的佳品,价格也很昂贵。 青海玉主要产于青海格尔木市,其特点是含杂质矿物质多,玉色呈灰绿到翠绿,底色均匀明亮。有些青海玉中带有云雾状结构,看起来如大海汹涌,因此被称为“海浪玉”。
3、俄罗斯玉 多以山料方式产出,材质细腻,颜色丰富,白、碧、青、黄、墨五色俱全,常用来制作器皿。虽然品质好,但是由于国内雕刻行业对俄罗斯玉认可度不高,所以经常以籽料的方式出现的俄料玉往往更容易卖出好的价格。 主要产自西伯利亚的俄罗斯玉,因品质接近新疆和田玉,常被误认为是和田玉。
4、澳大利亚玉 这种来自南半球的新玉种,因其色、质均优,且储量巨大而广受追捧。但是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用澳洲玉冒充新疆和田玉的假货。 所以大家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辨别,一般来说,真正的和田羊脂玉,手感温润,光泽内敛,且具有油脂般的润泽感。而那些假的羊脂玉或是泛青的白玉,其质感比较干涩。
岫玉(或称析玉、岫岩玉)中国产玉最多的地方,位于辽宁省岫岩县。
主要成分为蛇纹石,硬度为3—5、呈油脂光泽和腊状光泽,颜色多数为纯绿色或黄绿色。岫玉的雕刻制品在清以前主要流行东北地区,清宫廷中也大量陈设和使用岫岩玉工艺品。新中国成立后,改以大量制作镶嵌制品为主。玉矿有悠久开采历史,有新石器时代制品出土。
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块宝玉,也是世界上著名奇宝之一。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上发现了一块通灵宝玉,并把宝玉献给楚王。楚王子兰和楚王都不识玉,把卞和以欺君罪砍下了他的左足,后楚文王继位,卞和再次进宫献玉却再次被砍去右足,被楚人称为“天下第一刖”。直到楚厉王继位,才命玉匠加工打磨,加工后发现果然是一块宝玉,由于卞和发现,因此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的故事被记载在《韩非子·和氏篇》中。由于和氏璧的知名度空前高涨,后世发现的玉器常有以此命名的。
和田玉,产于新疆和田,因此得名。以透闪石为主的具有工艺价值的角闪石集合体。颜色绝大多数为白色,少数绿、黄绿或青色。硬度5.0—6.5、密度2.95—3.03、呈蜡状光泽。和田玉自古便是制作玉器的重要材料。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用材就是和田玉。中国新疆一直是历代玉器材料的来源基地。
在清乾隆时期,和田玉料大量输入北京,致使北京、扬州的玉器工艺空前繁荣和兴旺。在长达7000年的历史中,和田玉的开发、制作和利用从未停止过,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至今还闪烁着宝石光芒,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大名玉除和田玉属软玉外,其余三者都是硬玉。和田玉矿源己濒临枯,目前市场上的和田玉数量锐减,价位已经和翡翠相当,所以和田玉目前市场价格普遍高于翡翠。
玛纳斯碧玉产于新疆玛纳斯县西160公里处的阿拉沟,故又叫阿拉玉,碧玉。阿拉沟属人迹罕至的天山深处的峡谷,两侧是昆仑山和天山的支脉,海拔4000—5200多米。碧玉矿脉处在海拔2000多米的雪线附近,距沟底垂直高600米之上。碧玉是一种绿黝帘石化黝帘辉石岩,由区域变质和接触交代双重成因形成。玛纳斯碧玉是我国传统碧玉产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开发和利用史。相传《十全武功》碑文的碧玉原料就来自玛纳斯。
玛纳斯碧玉是一种优质装饰玉材,是一种绿黝帘石化黝帘辉石岩,具有硬度大、抗风化变质能力强、色彩沉稳庄重、透闪度强、结晶质量好、色泽深绿等特点,为碧玉之佳材,用途十分广泛。不仅可用制作高档工艺品、首饰和首饰件,而且是高级建筑装饰材料和各种玉雕制品。碧玉的颜色为黑绿色或纯黑色。碧玉的特点是黑绿相间,色带分布明显,并有不规则的深绿色条状色斑。
碧玉的硬度为摩氏6—6.5度,属于中硬度矿石。碧玉可以制作玉器,其制作工艺与其他软玉差不多,主要用途是制作板材或雕刻制作大型陈列品。由于碧玉质地不如和田玉,其制作的小件器物质量也不够坚硬,难以与和田玉相比,所以它在与和田玉共存的地区很少被单独利用。在我国古代,玛纳斯碧玉常常被大量用于制作板材和建筑装饰材料、马鞍、马具和大型武器。在历史上,清代是碧玉利用的全盛期,特别是慈禧太后特别喜欢用碧玉制作大型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