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人民币有哪些?
1949年12月,为了支持解放西藏,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面额为5角的纸币。由于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物资匮乏,技术条件有限,所以该钞票的印制工艺比较简单。 然而,就是这种简单的印刷工艺却使这枚五角钞票看上去十分精致,具有很高的观赏与收藏价值。 那么,这张“边角料”是怎样被“做”出来的呢?它又经历了怎样的流通过程才被收集到您的手中?这一切还要从头说起……
1949年12月28日,在刚刚成立不久的人民银行的支持下,中国人民银行西北分行派出代表赴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与苏联红契可克图斯印刷厂签订了代印支票式的合约。随后,这家由五家联合经营的工厂开始印制人民币。 这些人民币共有四种,分别包含1角、2角、5角和1元四种面值。虽然这四个面值的货币上都印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字样,但仔细分辨,它们的图案还是各有不同的。其中,1角钱的正面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徽标,背面是一颗五角星;2角钱则相反,背面是人民银行的招牌而正面是一块五角星的圆形图案;5角钱正面是国旗与梅花,背面是阿拉伯数字“5”及罗马字“V”;1元钱则是用双色套版印制而成。
虽然这套印版是由苏联红契可克图斯印刷厂制造的,但是在排版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差错,多排了3张备用纸!这3张备用纸正好够制作6000枚5角币值的人名币。 由于当时正处于新政权建立的初期,各种物资保障供应严重不足,因此这些“多余”的5角币并没有被直接销毁而是被送到位于河北正定县的华北地区人民银行营业所的库房中储存起来。从此,它们便被“关押”在那里,开始了漫长的流通“羁押”生涯。
时间过得很快,眨眼间就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此时,距离建国已有整整20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的稳步提高,“闭关锁国”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于是,在经历了长达20年的蓄积后,我国的钞票也开始走向世界,成为在国际社会上拥有相当影响力的一种货币体系。
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不断增长,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以及出国人员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人民币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然而,正当人们为短缺的货币数量而焦头烂额时,一些人却盯上了那些早已被“关押”多年的“闲散人员”——1967年至1976年间,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从市场上倒出了约2.5亿元票面金额为5角的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