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贡献了什么科学价值?
谢邀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时间了,不过还是客官赏个赞呗 (。ò ∀ ó。) 从科研价值上说,对熊猫的科学研究可以归结为对两个问题的研究:
1.食性:吃啥?(消化系统)干啥?(行为学)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给熊猫喂什么就能知道它吃什么,但是要想彻底搞清楚一个动物究竟吃些什么可不是件容易事,例如对于大熊猫这样的植食性动物来说,弄清楚它们到底吃些什么就不是一件易事。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植物本身富含纤维,不易消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大熊猫有着高度特化的消化道系统,具有吸收特性。因此要完全弄清楚一只大熊猫的食性需要分析其消化道内容物,从含量极为微小的食物残渣中找出能代表大熊猫吃进肚里的食物。除了靠消化道内容物的成分来推测食物,还可以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来追踪食物,即在食物中放入能发光或发射射线的示踪剂,然后观察其在消化道中的运行状况和最终排泄情况。
2.生态:在哪里吃?(生存策略与环境适应) 除了解决“吃啥”的问题之外,还要解决“在哪儿吃”的问题。这是因为不同地方的植被类型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对于偏素食的大熊猫来说,意味着它们可能拥有不同的生态型。同样地,在解决了“吃啥”的问题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食物的来源,即这些食物是大熊猫自己获取的还是别人提供的?如果是自己获取的,那么又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的?是直接获取(如取食、夺取)还是间接获取(如腐食、搬运)?
当然,除了研究大熊猫的食性和生态还可能会涉及其他的研究领域,如遗传、免疫等等。作为杂食性的灵长类,也许研究大熊猫的基因组序列比对会找到人类基因的源头,又或许能从免疫系统的分子水平上找到感染病原体的靶点。虽然目前对这些尚未可知,但科学的探索就是这样一步步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