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永通宝母钱价值高吗?
宽永通宝是1629年至1704年间,日本铸造的铜钱。以铸行“宽永通宝”命名的年号钱共有四个版本:即“宽永通宝”(Kooyou Tokubyu)、“延宝通宝”(ENPUU CHOU BOKU)、“元龟通宝”(GENKI TOBSUKU)和“灵龟通宝”(REIKI TOSBUKU)。这四个版本的“宽永通宝”统称“宽永四文”。 “宽永通宝”由日本后水尾天皇颁行。“延宝通宝”、“元龟通宝”和“灵龟通宝”均继“宽永通宝”而铸行,因钱文与“宽永通宝”相同,故称“宽永四文”。其中“延宝通宝”由樱井守友负责监造;“元龟通宝”和“灵龟通寶”则由前田利光负责监造。 由于当时日本铸币设备简陋,所铸钱文多由御用学者书写而成。“宽永通宝”及“宽永四文”的钱文均为文人写体,笔画遒劲有力。“宽永通宝”面文为“寛永通宝”,读作“Ko-yoo-to-koo-puu";“衍宝”、“元龟”和“灵龟”等字的写法与“宽永通宝”完全一样,仅字数不同,所以读法亦相同。
此枚钱币属于日本宽永通宝母钱,存世量稀少,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一直使用铜币,没有发行银币。所谓的货币制度其实就是指铜币的铸行与流通制度。了解日本的货币制度就要先从日本铜币的铸行与流通制度谈起。 江户时代(1635~1867)是日本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发展较快,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财政收入增加,为稳定币值奠定了经济基础。在这个背景下,日本开始了货币制度史上的重要一步——统一铸币权。在此之前,日本各地诸侯国藩主有权自行铸币,所铸币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国家的金融统一。于是,德川幕府于1650年开始实施统一的铸币政策,规定各种面额的铜币统一由京都的吉冈钱庄铸造,称之为“公债”(sogo),以解决藩制时期地方藩主自行铸币引起的信用危机。
但幕府并没有统一全国的铸币权,各藩仍有铸币权力。到了1735年后,随着各藩财力的增长,他们开始大量铸币,造成币值严重下降。为了整顿币制,扩大铸币权限,消除藩制时期的混乱局面,幕府于1764年开始推行名为“六钞直参”的新币制。在此制度下,只有国库和大名用银或金支付赋税,民间则使用由京都发行的六钞票(rokuhou)作为通货,这种纸币相当于现在的纸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同时规定,除了皇室开支和外交支出外,所有的政府开支都必须用铜币或铁币支付,不得以银锭或元宝形式支付,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藩制时期财政支出的无度膨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