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与清代青花料区别?

阴韵旭阴韵旭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明代青花根据其断代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品种。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的呈色特点主要受到苏麻离青料的影响。苏麻离青是一种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料,含铁量高而含锰量低,它烧成后的青花颜色比较幽青妍丽,色泽受笔触痕的影响而浓淡不一,并且在釉下会“晕散”。由于含铁量高,在当时烧成的温度下,青花部分渗入胎骨,迎光侧视可以看到蓝色中有黑褐色的斑点,用手触摸时还有凹陷之感。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青花釉料因历史原因曾一度荒废,主要使用国产青料,呈色普遍青灰,同时还有部分延续永乐、宣德时期余存的苏麻离青料。

成化期以淡雅著称,其青花呈色也主要偏淡色,用的是“平等青料”,也称“陂唐青”、“石子青”。此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属国产料,含锰量较高而含铁量较低,烧成后的青花颜色青中带灰,但无晕散现象。

弘治、正德时期的青花有部分延用“平等青料”,也有使用进口青料“回青”。回青和苏麻离青一样是产自地中海沿岸国家的进口钴料,颜色偏紫红色,但无黑斑。回青多和国产料混合配制使用,如果“回青多而国产料少,则颜色灰暗;如果回青少而国产料多,颜色蓝中带灰;如果回青和国产料调配的正合适,则会有色泽艳丽之感,有‘翠毛蓝’之美誉。由于“回青”在明代后朝及清代甚少用到,所以也是我们鉴别弘治、正德朝的重要因素之一。

嘉靖、隆庆、万历早期,青花主要使用国产料“平等青”,颜色偏灰暗。万历中期开始使用“西域回青”。由于嘉靖时使用回青数量多而青料不精,色显暗沉灰黑。

清代青花以康熙时期为最出名,并有“清看康熙”之说。其青料采用国产的“云南珠明料”,呈色鲜丽青翠,晶莹明亮,清朗透彻,层次分明。从康熙中期开始还出现一种叫“金砂青”的青花,青料中常夹有金黄色颗粒,颜色特别浓重。

雍正朝青花较之康熙朝略为淡雅,但仍然保持着康熙朝的风格。其青料使用的是“浙青”和“江西青”,颜色淡雅,釉面清丽。由于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烧制技术已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所以青花瓷器烧制到后期也基本达到饱和,因此乾隆朝青花的制作不再超越甚至有所倒退,乾隆朝青花有沿用康熙末期的“金砂青”和“浙料”、“江西料”,也有使用“回青料”。乾隆后期的青花颜色开始转淡,发色也有走样的。到了嘉庆朝,青花由于受到“官搭民烧”的影响,青料开始混乱,有“浙料”、“江西料”、“回青料”,发色有淡有浓,蓝中略带灰色。

道光朝主要沿袭前期的青料,青花发色淡蓝,不够艳丽沉稳,色调趋于柔弱。

咸丰朝基本承袭了前朝的青料,青花发色偏灰暗,尤其是后期色调变得暗沉。

同治时期青花色调趋于稳定、柔和、淡雅,色泽趋于光亮。光绪青花早期以淡色为主,也有少数仿康熙青花的,色泽浓艳。

民国青花瓷主要是仿制明清青花瓷,有从清末传下来的青料以及从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外进口的青料。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