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白棉能消掉吗?
首先,天然翡翠都会存在一定量的“棉”;其次,并不是所有的“棉”都需要消除。 作为天然的玉石,翡翠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一些特征——比如纹理、颜色、杂质等等。其中,“棉”就是翡翠中常见的结构特征之一。 但并非所有的“棉”都需要去除,因为有些“棉”对于提升翡翠的品质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说,如果一粒翡翠原石内部的“棉”是均匀分布的,并且在原石的表面可以看得清楚(如图所示),那么这粒石头可能就被商人称之为“飘花”了。所谓的“飘花”就是将绿色的色带或色块与白色部位互相搭配镶嵌于翡翠原石上所形成的独特美感。
由于绿色和白色都是翡翠的经典色调,故此“飘花”也是许多翡翠爱好者最喜欢的品种之一。所以,在满足条件的条件下,“飘花”是可以得到保留的。 但是,如果一块石头的绿色部分被白色给包围住,或者整粒石头都被白色所覆盖,即我们常说的“满白色”或“白底青种”,那这粒石头就不能算作优质的翡翠了。
因为这样的白色不是“棉”,而是“石”,即大理石样式的晶体交织构成的。这些晶体不是由矿物颗粒聚积而成的岩石,故此硬度低(6—7级),相对也比较脆弱,容易划伤。另外,由于结晶体比较松散,这些部位的韧性较差,承受外力作用时容易断裂,从而影响整个饰品的安全性。 所以,当大家在挑选翡翠的时候,如果遇到满白的或者大部分为白的首饰应该谨慎购买。
翡翠的“白棉”又称为“石花”,主要成分是透辉石,它和翡翠的硬玉矿物是同属于辉石族矿物。“白棉”主要是由于硬玉矿物之间的一些次生变化和裂隙被一些次生矿物,如蛇纹石、绿泥石、碳酸盐类和高岭土等矿物所交代或充填而形成的。
虽然很多种次生矿物都可以形成“棉”,但各种不同的“棉”致密度、透明度和结晶习性差异很大,有的是显晶质、隐晶质或胶质的,所以“棉”的颜色和形态就各不相同。“白棉”则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棉种。
“白棉”是翡翠内部的一种缺陷,它使翡翠的透明度和均匀度降低,对翡翠的美观度产生干扰,从而降低了翡翠的价值。“棉”如果比较大,且聚集,就有可能发育成为石纹或裂纹,如果再受到外力的冲击,就有可能成为裂纹和裂隙而影响翡翠的耐久性。
所以,一件翡翠首饰、工艺品能不能经久、长期地佩戴和摆设使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件作品内部“棉”的情况,其“棉”越多,致密度越低,越容易产生裂纹和裂隙,也就越容易破坏,其使用价值就越低。
如果“棉”少,且颗粒小、分散也不聚集,在翡翠内部呈颗粒或星点状分布的,透明度就好,而且耐久性也不受影响,对价值影响不大。
总之,有“棉”且棉质粗、多、而且聚集、有裂纹或裂隙的翡翠首饰、工艺品不适合长期佩戴和摆设使用,所以收藏价值大大降低。
总之,“白棉”是由于其内部次生物的产生,形成了翡翠制品内部发育不均和缺陷,从而使翡翠材质和价值降低。因此,“白棉”是不能消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