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地方造币有价直吗?

凤格杉凤格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过去的各种收藏活动中,人民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古代开始就有“农、工、商”三个大方向,一直延续到近代都是我国自古以来立国之本,到了我国有史以来最为混乱、最具转折特点的民国时期,似乎这三个方向都与钱币产生了或是直接、或是间接的直接联系,尤其是钱币的兴衰总是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紧联系起来。

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多民族聚居的原因,从古代开始便有各大钱币系统,先有秦半两、汉五星币,后有五铢钱,再到唐开元、宋铜钱、元银元、明清通宝……每一个时代的更替几乎表现为钱币在技术和型制上的变革。自清末民初以来,由于我国的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再加上战争不断、社会动荡的原因,使得铸币权和铸币工艺不断转移。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江苏省造币厂迁至南京,接着南方各省的造币厂陆续迁至南京。1914年2月,京局铸币厂同北京铸造厂合并,改名为北京造币厂。1916年武昌和北京两造币厂合并为武昌造币厂。1929年国民政府将北京造币厂改为中央造币厂。

从清至民国的钱币形制变化来看,这一时期的特色是银币的革新。这主要由于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独立,战乱频仍,通货秩序紊乱。商人对于银辅币需求激增,民间则喜爱银元收藏。1914年(民国三年)天津造币厂开铸壹圆银币,俗称“袁大头”。

袁世凯任大总统后,于1914年2月颁布《国币条例》,规定“发行银元以元为主,辅币以角、分计之;总重量为七钱二分,银九铜一”,从此结束了清王朝期以来的几种银辅币并行的局面。

在此之前,清朝末期已有银辅币的铸造,如辽宁光绪银钱,湖北光绪元宝,江西、安徽、湖南、四川省造宣统元宝等等,而这些银辅币的种类、数量都比民国时期铸造的数量要大得多。从清末至民初,铸币工艺与形制均有变化,但总体铸造数量和流通区域都较小。

而真正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从1927年开始,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整顿钱币,实行银本位制度,并以行政命令方式,统一币值,同时回收近10年铸造的不兑现纸币,采取新币换旧币的办法。由于这种银元铸造时间不长,而且在市场流通中已被严重磨损,其价值等同于1元硬币。

这之后,造币事业逐步转入正常,中央造币厂开铸孙中山像银元。1934年中央银行下令整顿钱币,收回各省、市、自治区银圆,重新铸发中央银行银元,又称“盖了戳的银元(G.S.T)”。这些银元正面有“中央银行”字样,背面铸有蟠龙。但由于流通中的银元被大量收回铸造,社会上银元匮乏,市面上流行的大多是“大洋”。

由于银元体积大且重,民间交易一般以“大洋”为主。与银元同时期铸造的有铜币,即袁像铜币,分为一字、二字、三角星、十字星四种,其中以二字者最为多见。

1935年,推行法币政策,取消银本位制,规定中央银行发行人民币。银圆逐渐退出流通,但民间收藏依然盛行。

1948年7月,中央银行以法币收回银元。银圆正式退出流通,民间收藏更趋热烈,一些品相较好的银元身价不菲。

从近300年来的古代钱币到近代钱币,从流通钱币到收藏钱币,我们可以从清代末年一直到中华民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看到整个中国钱币的兴衰,我们也看到在纷繁且多变的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一定历史见证着的中华民国的钱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