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钱币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天然海贝,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发现,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贝壳币。 人工铸币始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发展起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货币制,规定黄金为原料,以镒(20两)为单位,每枚硬币重一两,称“秦半两”。汉代沿袭秦制,西汉初年铸行“汉五铢”,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始铸“东汉大钱”。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除隋炀帝曾废铜钱而行纸币外,其他主要沿袭汉唐旧制,以铜铁等金属铸造货币。宋朝建国初期,因战乱导致钱荒,于是废除唐朝以来的通宝、元宝等称号,以年号发币,如圣宋元宝、皇宋通宝等。但到了南宋时期又恢复了通宝的名称。元朝至正年间曾铸造“至正通宝”。
明朝建立后,沿用前朝旧例,明世宗时因“宝钞厂”生产劣质纸币而导致民众不满,于是恢复铜铁等金属货币,铸行“大明崇祯通宝”。清朝入关后,实行“银两制”,并以银元为主币,铜钱为辅币。清初,规定每枚铜钱重一钱四分,以后改为一钱二分。清中期由于财政困难,曾一度以铜斤代替制钱。清末,随着鸦片战争失利和银价下跌,大量洋钱涌入,造成国内币制混乱。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清政府开始仿照西方发行机制银元,铸行了“光绪元宝”,这是我国近代机制币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