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早银元是什么年代?
清代银币铸造有"光绪通宝"和"宣统通宝"。光绪通宝背面用满文、蒙文、维文等记材值1钱4分、7分、3.5分、1.75分和相应汉文"库平七钱二分"等。
宣统通宝币值有壹圆、伍角、贰角、壹角。清代中央政府虽不曾准许各省自铸银元,但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起,湖南、广东、江苏、四川、云南、吉林、黑龙江等省相继铸造发行了重库平七钱二分的银元,以及三四十分银、一角银等大小银币和银辅币。
辛亥革命后,各省铸币更多。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以度支部颁布《国币条例》,并在天津设立度支部 mint(奉天造币厂原址),由许鼎霖主持铸造新国币。新国币计有库平七钱二分、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及五分三种。币面镌龙图,背镌"壹圆"(次年改为"壹元")等值文,称"龙洋"。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继续沿用"龙洋"。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废除银两。所铸新币计有圆计值的壹圆、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分计值的伍分、贰分、壹分两种币制。币面镌袁世凯头像,背图为嘉禾,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
同时规定以一圆银币单位值为100分,银币主币重七钱二分,含纯银89.5%,成色十足;另铸五分、二分、一分的银辅币和五分、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的镍币、铜币辅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