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翡翠是种还是色?
在老翠友圈里,一直有一个话题争论不休,那就是“种”和“色”谁更重要一些。 “种好遮色丑”、“色好遮种差”的说法更是流传甚广。 对此,我只能说:都重要! 毕竟这是由两个截然不同的审美导向决定的—— 种好:更关注玉质的细腻、通透以及水头足不足; 色好:更看重颜色浓艳度如何及分布均匀度好不好。 但是,如果让我们现在来评判一块翡翠的好坏的话,我会说: 颜色比例(色彩搭配)>颜色浓度(鲜艳程度)>色调(冷暖) 因为现代的翡翠雕刻、镶嵌工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极大的弥补由于颜色而导致的视觉缺陷。 在我们肉眼所及的范围之内,可以很自然的区分出三种颜色的明暗程度—— 亮色(鲜明度高)、中度色调(鲜明度适中)、暗色(鲜明度弱) 而我们在判断一件翡翠好坏的时候,应该首先关注这一块翡翠的颜色属于哪种色调,然后再看看其明亮程度如何。 因为,在所有的因素里,颜色的色调是最难通过人工进行改动或是弥补的。 如果一块原石的颜色偏暗,又急需用它做出成货的话,那么就只能选用切掉底色(底章)的方式了。 这样制成的成品,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对于现在的翡翠工匠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采用俏色巧雕的方式来发挥所有颜色的作用。 而这种加工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在视觉上极大程度的调整颜色分布情况。 例如,我们可以将原本分布凌乱的色彩,通过巧妙的设计进行合理布局—— 这样一来,原本看起来可能有些“花”的翡翠,立刻就可以变得色彩协调许多。 当然,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是不是完美无瑕且符合我们的预期,那就另说了……… 不过,这种因色施艺的做法确实值得肯定。 不像以前单纯的磨圆、磨光、雕刻,把一些颜色不好且分布糟糕的原石,硬生生整出一个“正桶”来。 虽然这样做会损失一部分绿色,但至少保留了所有的原料。 相比于那些仅仅因为缺绿就全盘皆输的料子,这些“正桶”起码有了更好的归宿。